2020.01.11 陳冠廷《台北市政府副發言人 專訪-1》
主持人:
各位DTV的觀眾大家好,我是Pauline,那今天呢在我身邊的就是「#台北市政府的副發言人
陳冠廷 Kuan-Ting Chen
」,那DTV呢一直以來都是希望我們除了做選戰激烈之外,我們也要關心我們生活的每一天,所以呢我們選了冠廷來。
雖然冠廷不是負責選戰的第一線人員,但是其實呢你對政治一定也有相當的敏感度,所以我也想聽你聊聊,關於這次剛結束的這麼激烈的總統跟立委選戰,你自己的看法怎麼樣?
------
陳冠廷:
其實老實說我是用在市府的角度去觀察,就是這幾個月來的,在選戰期間市長的一些表現。那其實很多人應該會很訝異就是,其實每一天早上市長還是一樣,他一樣在辦公室,一樣就是在做市政的事情,老實說他在市府內部裡,#我們是完全沒有感受到有選戰的氣息,就因為大家都還是在專注在他們現在的工作。
那過去我記得有一些 #外國的商會,他們曾經有抱怨過說,台灣等於在重大選舉的時候都會有選舉假期,也就是說在公務體系裡面,很多的政治任命也好的這些人員,就會比較專注在選戰,會進入選戰模式。
在台北市政府就我所看到的,這東西不存在,那確實這個部分,我不會說他是對或是錯,但是我也覺得這是跟…他把他自己跟其他政治人物分離出來的一個不同,#他這個很明顯的跟其他政治人物是完全不一樣的。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很多政治人物他們不斷地思考的,就是這一次選舉跟下次選舉,還有每一次的選舉,導致於說以選舉為導向為目的。
但是選舉是一個授權的過程,那它讓你有機會去把你的價值講出來,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過程,但是被選舉完之後你怎麼樣實踐你的理想,這是很重要的。
那市長在每四年一次的授權嘛 (主持人:快變兩年了),對,所以他一當選之後就要啟動他的執政模式,不斷去做這些事情,所以在這幾個月來我發覺到市長其實沒有受到外界的一些紛擾 (主持人:很不容易喔),因為許多任務他會有非常大的壓力,他會必須要去掃街、他必須要去拜票、他必須要去做這些事情。
那 #市長是到最後一刻才請假出去,就算請假他早上還是回來再關心這些政策,關心市政執行進度。那就態度來講我個人是很欽佩這個部分。
我知道國政的部分很多人會有…對他有不同的意見、不同的看法,但是在台北市的市政這塊,我認為他做的很好,至少 #他對自己或者是對市府是有負責的。
------
主持人:
就我知道這個柯市長他這次為了選戰,當然也只有後面幾天請假,那每次下鄉呢通常都會遇到兩句話,一個是「你為什麼不出來選總統」,第二個呢就是「你什麼時候會再過來」,所以我想要能夠抗拒這麼大的這個…好像大家殷殷期盼,但他還是決定留在台北市政府一直打拼,真的很不容易很不容易。
------
陳冠廷:
當然就是…這種就是有權力的誘惑,那他必須要自己決定說要不要去參與這次的選戰。其實在這兩、三個禮拜,有各個不同國家代表團都有詢問這些問題,他們都很訝異說,市長在中間有一段期間他是有辦法殺出第三條道路的,然後他不做這個決定,那我們的回應都是一致的,因為市長他之前有對市民的承諾,第一個他要做滿,那第二件事情就是…其實在做為一個市府的領導者,或者是領導一個城市,那他是有民眾很大的收訊,所以他的一個人的努力跟一個團隊,他在確保市政進度達成是佔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力、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力,所以如果他離開了,那就變成要嘛就是代理、要嘛就是重選,看任期的時間點,這個我還沒有去check。
但不管如何,很多市政的重大政策的推動都會受到延宕,我知道很多人會認為說他一定有算過怎麼樣的,或許他有,但我可以保證,就是在很大的一部分的比例,他是基於這兩個原則,所以決定他不戰。
當然一部份也有可能他比較調皮,因為國民兩黨都是以他為基準做民調,那結果他後來不選了,那這樣子也是一個蠻有意思的變化 (主持人:挑戰所有權威跟這個媒體的輿論)。對,這是他的決定。
但是他成立了一個政黨,他認為這個政黨是可以把他的這一個在台北的經驗,可以拓展到國政上面、拓展到到未來監督中央政府怎麼樣之類的,我認為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做法。因為畢竟台灣這個國家需要一個好的在野黨去監督執政黨,我們希望有更好的在野黨、我們希望有更好的執政黨。我希望市長、我也期許市長他之後領導的政黨,是有辦法扮演好這個角色的
------
主持人:
了解,其實真的啊,我們看到那個柯市長,這幾天來大家都說他頭髮好像越來越白,但是皮膚越曬越黑,但是呢還是一樣每天早上七點半還是要上班,這點真的是相當不容易。
那其實就像冠廷啊,以這次選戰來說,雖然你不是第一線選戰人員,但是其實呢你應該有感受到這個社會上芒果乾發大財。那在這個選舉當中,你認為這個選戰的激情過後,我們應該還要回歸到什麼樣的方向去,讓台灣的社會可以再找回一些力量呢?這也是我覺得選戰之後,我們大家真的應該要好好坐下來思考的。
------
陳冠廷:
我剛才在坐車來的時候在想這些事情,就是說大家...至少剛剛說國家的力量是什麼東西,那國家的力量到底是什麼?就是怎麼樣代表國家的先進與否,怎麼樣能夠更進步?
他說國家的力量來自全體人民,這是市長講的,來自民眾。
那其實讓國家最好的方式,就是讓每一個民眾能夠發揮他自己的潛能,那每個人把每件事情都…自己的角色扮演的最好的話,那這個國家整體就會往前走。
如果你是市長,那就扮演好市長的角色;如果你是市議員,那就扮演好市議員的角色;你是局處首長,你就必須要想你局處首長要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每個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的話,那這個國家整體的競爭力就會提高。
但是這麼講有點攏統,我們要想說更具體地說未來這個國家的走向是怎麼樣,所以市長他除了他引進的這種企業的 #PM制 也好,讓每個人都可以被苛責,讓每一個政策的進度都可以被觀察到,或者是會被…進度是可以被追蹤,績效全部都數位化。
那如果你數位化,你隨時都可以搜索,就可以知道進度在哪裡,每一次你對局處首長的或者對市長的承諾,在哪個時間完成就可以馬上被追蹤到,如果你沒有完成你的承諾,你就必須要負責任。如果你超前的話,你就可以被褒獎。
其實這個東西、這些概念,他是不斷在進化,市長過去只是講到PM制而已,那後來我們以色列的這個前耶路撒冷市長 (主持人:你們去年剛去過),對我們剛去過,那後來我們持續也有跟這些…也有來訪…以色列駐台的辦事處也好、商會也好,這些相關的組織,就會提供我們一些窗口讓我們可以接觸到、可以交換到公共政策的看法跟想法,那他也給我們很多分享的經驗。
他認為我們市長不僅僅可以做到PM制度,他還可以做到就是讓…就是inspire、激勵員工的這種能量,過去我們的PM制就是在於…就是追蹤你有沒有完成,你沒有完成,你變成要負責;但如果你超前完成,那你要怎麼樣去褒獎他呢?其實這個問題其實蠻好,就是說我們公務人員不僅僅是可以把事情做好而已、做完成而已,他們如果做得更好的話必須要有適當的褒獎機制。
所以在他的任期的時候,在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就是市長他任期的時候,他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予榮譽,有些時候市長的一些褒獎,就是褒揚令、獎狀也好,或是說甚至在正式的…以色列的一些正式的一些…比方說在他們重要的節日場合的時候,公開的表彰他們,這些都對公務人員的這個績效都是有激勵的作用。
那我講這些目的就是說,下一個…市長的這個下半期,他必須要做到就是,他不斷與其他各國的鼓勵創新之外,他也可以跟這一些有良好的管理或者是治理的經驗的首長們,交換這些經驗跟這些做法,那他就可以應用在市府。
我不知道這樣有沒有回答到Pauline的問題
------
主持人:
是,其實選後我們需要的就是每個人會去各司其職,那各司其職呢也牽涉到這個組織跟管理,所以市長在這塊,也有他各司其職之後怎麼鼓勵大家持續裝新的一些作法,那當然也很希望接下來我們的社會能夠回到…我覺得市長有三個字很重要,雖然唸起來都一樣:
一個叫共容,我覺得是相容忍的容;
第二個是共榮,我覺得是共同榮耀的榮;
第三個是共融,融合的融。
雖然唸起來都一樣,可是我覺得這三個字包括好多好多好多,好像在市府裡也都在發生對不對。
------
陳冠廷:
這次選戰完之後其實我發了幾篇文,也看了大家不同的返響,還是有很多人在結束選戰之後,某種程度還是在嘲笑贏或輸的那一方,通常是嘲笑輸的那一方比較多。
但我看到下面有一個貼文就蠻有意思的,我覺得是共榮社會的一個小小的縮影,他說他自己是英粉,他說他的父母親其實都是韓粉,但是他說沒有誰比他的父母更愛他,這是一個社會。這個社會裡面我的老師可能支持韓國瑜,我的某一個教授可能支持韓國瑜,我的某一個同學可能支持蔡英文,我的某一個同學可能支持宋楚瑜,那他不可以被定義,因為他做某件事,他就是某一個人,他就是好人或壞人,這是非常可怕的一個現象,這個東西必須要到現在…它現在必須要被停止。
激情過去了,我知道很多年輕人有很多恐懼,那甚至在選戰的這個期間點,不斷有陰謀論說…儘管所有的數據只是說指出蔡總統會大贏,但他們會害怕、他們擔心,他們覺得這都是假的,那一部分人不斷在推波助瀾這樣子的事情,那我認為這是不必要的,我們不要給民眾不必要的恐慌,或是說不怎麼樣就會變成怎樣 (主持人:就是說因為怕某人而不是你認同某件事),我們不可以被恐懼去促使…去促使我們去支持或是反對某個人,其實情緒上還是有各種不同的,用恨去驅使的甚至還比用恐懼去驅使的還來得正面一點,因為至少 (主持人:你跟他是有仇的),這是一種往上的能量,當然更希望是用希望去驅使人們前進。
其實過去從我們民選總統開始,1996年、2000年這些,其實在許多選戰上面我們還是有看到這些希望的這些因子在,那我希望之後,因為現在的國際情勢當然是比較複雜,所以我們會遇到不同的挑戰,那當然也是因為因應這些情勢之下,民眾會比較擔心,那我認為一個好的領導者,他不僅僅是要讓民眾…不要讓民眾感到恐懼而去做些事情;而是做一個激勵者,激勵民眾,因為某些希望而去完成某些事情,這是一個政治人物或者是政治家他應該要做的。
有時候不僅僅是…我當然知道市長很努力,但市長不僅要努力而已,他必須要有一種激勵人的作用,因為他已經是…他是首都的市長,他要帶領這個政黨,因為他現在也是主席,要帶領這個城市往前走。那這一部分是…我一直覺得市長有在進步的地方,他開始慢慢的理解認知到,他已經要從市長進化到下一個程度,他必須從市長治理、管理到領導,那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他已經花了5年。
那最近這1、2年特別很多各種不同的攻擊,他也會有心理壓力,因為他也是人,千萬不要認為說市長就是超人,他也是人,#他受到攻擊也會痛、#也會心理會不舒服,也是因為這樣子他偶爾會做出一些發言,或許會讓民眾覺得有些突兀,他也是會遇到到這些壓力,但我看他在壓力之下在成長。
(主持人:那個壓力其實已經超過我們常人能承受的,所以我已經覺得他很了不起了) 這些是蠻棒的,那他有盡了他自己的義務。
------
主持人:
非常謝謝冠廷他經過側面觀察市長,那告訴我們這個市長在這個選戰當中的一些心路歷程,那也對於台灣社會在選戰過後你希望能走怎麼樣的方向,其實你算是年輕人的一個典範。
------
陳冠廷:
沒有還沒有,希望以後可以,但是就是慢慢進步。
------
主持人:
是,謝謝,謝謝冠廷在這個選戰後的第二天接受我們的一個採訪。
------
陳冠廷:
最後想跟Pauline再補充一點,選戰過後大家會有一種太累了,就虛脫的狀態 (主持人:因為太亢奮,但是我覺得這好像不太正常),但是我必須要講的就是說,其實這個社會真的是在進步的。
就是說再怎麼激烈,我昨天選完舉,今天其實整個台灣是恢復,這些撕裂其實是開始在癒合的。
有些人在我們過去2000年、2004年,那種不公、憤慨,在懷疑選舉的這些,其實我們民眾慢慢的已經變得更成熟了,就是他知道選舉是一個過程,它是一個很殘酷的過程,但是它是一個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一個做法,選戰已經結束了,那我認為我們是可以坐下來,開始一起討論國家之後的走向,一起討論,會有辯論,但是我們是可以把它控制在一定的格調上面,那包含沒有意義的攻訐可以回歸到辯論,這是我們對自己的期許、在野黨對在野黨的期許、執政黨對執政黨的期許,那台灣當然一定會變的更好,那就一起變的更好。
------
主持人:
是啊,一起走向共同的未來。
謝謝,我一直很喜歡一句話,我相信你應該也很有感,就是民主就是一種我即使不認同你,我也要誓死捍衛你發言的權利,有這樣的想法在心裡的話,我們對於各種不同的聲音,其實就不會覺得很奇怪了,它就是可以並存的。
------
陳冠廷:
對,沒錯,其實在市府大家都是來自不同的背景,其實我們在一些會議上面的時候,我的意見跟我同事意見大家都不同,我認為這真的是市府上面,可能會有跟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大家發的言的力道他不會因為你的上下關係,而阻礙你想要表達的事務。
我有一些年輕的同事,他們可以直接跟我們講他們想說的話,可能他們資歷比較低,但一樣啊,在市長面前大家的,像 #圓桌一樣,圓桌武士一樣,#每個人的發言權都是平等的,有些時候市長覺得你的idea好或許會採用,有些時候你講完了他可能不採用,很多時候可能不採用,但你都有機會把你的想法去發聲出來,我認為光是這一點…有些人說什麼沒有價值,價值這個東西,在他的腦袋裡本來就不存在的話就沒有這個問題。
所以這一年多來我其實我在市府我覺得是非常開心 (主持人:很open mind),算蠻open mind,市長已經60歲了在那種威權體制教育下算是個奇葩,他本來就是個奇葩,一般來講60幾歲的人怎麼可能會這樣,對算是奇葩蠻厲害的。
------
主持人:
真的耶我今天第一次聽到,陳副發言人跟我們講市府的種種,其實真的也是超乎我的認知,因為坦白說光是一些傳統的工廠,都是有什麼陳課長、然後許副理,這個講話大小聲就不一樣了,我的確很難想像在市府這樣的公務體系裡面,每個人都可以圓桌會議發言,真的很難得。
------
陳冠廷:
有圓桌的時候就可以圓桌會議發言,基本上就是都可以發言。
------
主持人:
真的很不容易耶,連傳產像我說的,都不見得能夠做得到了。其實我覺得科技業還是有差,科技業的話基本上也是都喜歡用英文來呼叫彼此的名字,意思就是把頭銜給拿掉,所以我們的確講話就不會有上下之分,但是你說遇到了這個總字輩,對於這個總經理當然還是會有一定程度的畢恭畢敬,那我想市長可能就等於公司的總經理,那其實要在他面前發言,更何況柯市長常常都不苟言笑嘛,但是他讓大家都勇於發言,然後敢表達自己的意見,我覺得這是一種長期累積下來,大家知道發言不會出事,才會有這樣子的氛圍出來。
------
陳冠廷:
對,發言不會出事 (主持人:你猶豫嘛,還好你還在),還沒有觸怒。
應該是這樣說,但目前我看到的是只要…有兩種像常常在市政會議上面,或者是在晨會的時候就講說,如果經過討論的,然後出事他承擔;如果你自己不經過討論,那自己去做事,你承擔。
所以第一個就是發言,把你的問題提出來,那市長就會去看他怎樣能夠幫你解決,那就是他變成是最終的負責者,他有權利那他為他的權力負責。
那最怕的就是不授權,不被授權但是自己去做這件事情,那變成他自己就要承擔。
他的這一種授權的方式是這樣,那我覺得目前為止,基本上我認為這樣的方式在市政上面是可以複製到其他的城市
------
主持人:
很難得可以聽到陳副發言人跟我們講市府的種種,我想大家也都很好奇,所以也希望這樣的精神未來能夠在台北,甚至於帶到其他的城市,能夠慢慢的累積成一種正向循環,我相信一定可以的。
------
陳冠廷:
謝謝主任。
------
主持人:
謝謝。
———
逐字稿由
D.TV
提供,感謝他們的辛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