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7 《社會住宅的多功能》
主持人:
社會住宅還提供了多元的功能與服務,包括了 #低樓層的老人日托與托嬰中心,還舉辦了一些鄰里間的活動。
托嬰中心扮演起社會服務的角色,多了一些人味與溫度,讓社會住宅在當地越來越受歡迎,因為過去台北市在推動社會住宅新建的過程中,遇到不少阻力。
抗議者:
要綠地,不要公宅。
———
主持人:
在地居民擔憂拖垮房價,也擔心人口大量移入可能產生的問題,台北市政府社會住宅說明會努力一場接著一場開,希望釐清誤解。
邱火龍當初同樣是當地住戶反對的其中一員,中風後進到健康社會住宅日照中心,印象卻有了180度的大轉變。
———
邱火龍:
以前是反對的,因為我們怕這邊變成那種老人中心,這邊如果有住一些比較落後的人,或是說國宅的人,那我們這邊房價一定會跌,因為我也是住附近,所以他們反對我當然是反對,來看...跟以前想法完全不一樣。
———
主持人:
當初進到中心,失能狀況被評定為第四級,邱火龍帶著刻板印象來復健,但眼中所見並非當初心中以為的療養機構,而是有著在地特色的溫馨日照中心。
———
台北市健康日照中心主任蔡璧徽:
環境的設計都是希望採以符合在地的特色,就像我們這邊松山最著名的有一個松山的饒河夜市,至少是一個熟悉的生活圈,以一個家庭的溫馨感去做營造,那他們不覺得來到一個地方好像是去醫院,或者是去機構。
———
邱火龍:
以前我住的地方就是在國宅,設備不好而且人雜,這邊的環境實在是跟別的地方不一樣,覺得如果能住進來算是幸福。
———
主持人:
邱火龍在短短時間內從中度失能復原到輕度,健康日照中心恢復了他的健康,更成為當地反對聲音的潤滑劑。
———
台北市健康日照中心主任蔡璧徽:
我我們1樓的老人服務中心開始對外開放的時候,其實我們跟這附近的里長多少都有一些互動,那其實里長也覺得跟當時候反對的一個狀況有一些落差,因為我們老人服務中心1樓其實我們也辦了很多的活動。
———
柯文哲:
為什麼以前社會住宅都蓋不起來?因為沒有人願意他開工別人剪綵,問題是社會住宅從設計到蓋,平均大概六年,大家都不喜歡做苦工給人家剪綵,我是不會,我覺得該做就做,政治上每樣都要撿那個挑軟的柿子吃,當然這些硬的柿子你就啃不了。
———
主持人:
事實上居住正義議題,不管是購屋、租屋法令或是稅制,多數都是中央權限,地方政府的施力點始終有限。
———
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
居住正義的部分來講,購屋市場的健全,稅制改革以及資訊公開這個部分字都是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所能扮演的因為是執行跟落實的部分,多數都在社會住宅的興辦跟興建。
———
柯文哲:
中央到地方每個人都要做一些事情,合起來才有辦法解決,但是你也不能每天在等中央說,他都賦稅不處理、他房屋稅不處理,所以我不要做,也不是這樣,我們能做的先做,台北市可以做的,我們社會住宅很認真做,租金補貼、包租代管就開始做,住得起有品質的房子,這叫居住正義。
———
主持人:
也許社會住宅終究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支柱需求,但卻帶來了一個可以被想像和規劃的夢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