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3日 星期五

2021.09..3 台北市防疫記者會《萬華流行病學調查》

 2021.09..3 台北市防疫記者會《萬華流行病學調查》

計畫主持人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師王森德醫師
協同主持人 台北醫學大學 陳立昇教授
萬華社區是這波疫情重點區域,萬華市民也承受非常大的壓力,我們計劃團隊就是本著服務萬華社區民眾,我們想透過這次血清學的調查了解一下我們萬華社區的一個實際流行病學的狀況。
我們也知道說政府,不管中央或者是市政府這邊,投入很大的資源,做了一個很多相關的疫調跟防治的措施,那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一個調查,暸解說透過這樣的防制措施,我們民眾的一個血清抗體的一個變化的狀況,提供我們政府做相關防疫的一個參考。
那為什麼做這樣子的一個研究計畫?就是說它有幾個目的:
透過這樣子的一個計畫,我們可以了解就是我們過去實際感染的情況,了解這個社區流行的一個盛行率,那也可以協助我們整個疫調政策,了解整個傳播鏈的一個傳遞的狀況,我們事後再去了解是不是有一些其他的一個感染者,那這樣子的一個傳播鏈的一個狀況我們可以做以後整個防疫政策一個調整。
那很重要的另外一個目的,我們是可以透過這樣的血清調查,了解確診者、有施打疫苗的民眾整個血清抗體保護力的一個相關的狀況,進一步也可以去了解是不是在這種比較大流行的區域,有沒有機會做到所謂的族群免疫的一個情況?
那民眾可能會有興趣跟我們現在政府在做的所謂的PCR的檢測跟快篩,跟我們現在做的血清抗體檢測什麼不一樣?
PCR的檢測基本上針對的族群對象是發病、有生病的一個民眾,或者是極有可能是受到感染的民眾,那我們透過這樣的一個抗原的一個檢測,來了解他是不是有被病毒感染,那如果這樣抗原檢測結果是陽性,那我們就要積極去做治療、做相關的隔離跟積極的疫調。
那血清抗體它的一個角度就不一樣,透過血清抗體的檢測,我們可以了解
確診的個案在他復原之後,他抗體變化的一個狀況;也對於施打疫苗的民眾他的抗體的保護力跟他一個持續的一個情況,我們也可以做個相關的一個分析;那對於有一些可能不是確診的民眾,那我們也可以透過抗體了解他過去是不是有可能接受過感染。
所以這個研究的目的我們就知道了,就是一方面可以了解整個社區他實際的一個流行病學的狀況,那更精確的去了解整個疾病傳播的一個情況;另外,不管是確診者或者是施打疫苗者,透過這樣的抗體檢測,我們可以了解血清抗體在這些民眾體內的一個變化的一個狀況跟相關的一個趨勢。
那接下來我們想要再跟各位報告一些基本的一個觀念,第一個就是說什麼叫做病毒的抗原跟這個病毒的抗體?
病毒就像是一個入侵我們人體的一個敵人,那這個敵人它攻擊我們的武器就是所謂它的抗原性,那抗原性在所謂的SARS-CoV-2這個病毒它有兩個抗原性,等於說它有兩個武器,一個武器叫做棘突蛋白,我們講的S蛋白,那另外一個就是核鞘蛋白,我們所謂的N蛋白喔。那其中一個主角就是S蛋白,S蛋白是病毒跟我們的細胞做結合的重要的一個主角,也進一步透過這樣的棘蛋白會融入我們的一個細胞膜,讓我們身體生病,引發一些免疫反應。
我的身體接受這樣的攻擊,它會相對應的做防禦,那它的防禦的方式就是產生一種蛋白叫做抗體,病毒如果是自然感染到我們這個人體,我們人體相對應在S蛋白這部分,它會產生所謂S抗體;那相對於核鞘蛋白,就是N蛋白質這部分,產生一個叫N抗體。那所以從這樣的機轉我們知道說如果我們受到病毒的侵入跟感染,我們體內會產生所謂的S抗體跟N抗體。
那我們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疫苗,疫苗的機轉基本上大多是以S蛋白為核心去做研發,引發我們身體去產生一個所謂的防禦,產生抗體叫作S抗體。
所以我們透過這樣的血清調查,我們可以去檢查出來這個民眾如果他假設有N抗體,那我們都知道說他過去曾經受過感染,他可能是以前的確診者,也有可能是以前不知道、沒有症狀。
那如果這個民眾他沒有N抗體,可是他有S抗體,那這個民眾就是他的一個免疫力是來自於疫苗注射,疫苗注射產生的抗體。
那接下來我跟各位報告一下,就是我們研究的一個執行的一個方式:
我們知道萬華區有將近18萬人口,那確診者大概將近有1000多位,1500位以上,那在那麼龐大的一個民眾,我們不可能每個…在有限的資源之下,我們不可能每個都來做相關的一個檢測,那我們透過這個統計、流行病學的一個方式,我們去做了一個所謂的抽樣,那我們會在這1000多位的確診者,我們一梯次會抽大概100位的確診者,#每位確診者在他居住地…我們在他居住地的鄰里,#我們會往外擴散去抽9個未確診的一個個案,也就是說每個梯次我們100個確診者我們會再抽900個個案,總共是一梯次有1000位,那我們最多預計會抽5000位的民眾,也就是有500位的確診者跟4500位的每個確診民眾同鄰里非確診者,來去做血清學的一個相關的一個調查跟研究。
那在透過這樣的抽樣的方式,我們看一下說,我們接下來怎麼去做相關的一個研究的一個服務…研究的一個流程?
當我們民眾被抽到,那我們會透過我們團隊工作人員跟地段,來去通知我們的民眾來做相關的一個檢測。
那如果民眾有同意,那我們有簽同意書,我們就會收集,請民眾填問卷,收集他相關的一個基本資料、旅遊史、他的症狀,然後他的相關有沒有注射疫苗,同時我們會做血清的血液抽血,檢測他血清裡面的一個抗體的狀況。
再三個月,我們會做第二次的檢測。
再六個月,我們會做第三次檢測。
這樣子做三次檢測的目的是我們要了解我們民眾血清抗體在體內的相關的一個變化的一個趨勢。
那這樣子的一個檢測,我想我們有一些想法跟展望,如我剛剛提到的,透過這樣的檢測,我們可以了解說我們過去在整個萬華社區他的一個實際上流行病學…就是感染的一個流行病學的狀況,也就是他真正的一個所謂的「盛行率」。
那另外也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了解我們過去的相關的疫調,或者是各種NPI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非藥物介入措施),或者是一些防疫的措施,是不是達到真正的效果?
那另外就是對於這個剛剛提到的,所謂的確診者跟施打疫苗的民眾他這個抗體的保護力能持續多久?或許可以做為未來這個疫苗是不是要再追加,或者是整個疾病的一個疫調是不是要做一個政策的調整?
我最後再補充說明,這次的研究是一個服務性質的研究,我們服務萬華社區,雖然這是一個服務的研究,不過我們還是很慎重,我們有跟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做過這個報告,也有正面的一個回應。那中心的很多專家也給我們很多的一個意見的指導,我們也都有做相關的調整。
另外為了保障我們整個社區民眾的這個權益,#我也把整個計畫送到我們北醫大的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做了很謹慎地審核跟評估,在過程中委員也給了很多的一個相關的意見,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一個…計畫是一個嚴謹的,對社區民眾是有幫忙。
那更重要的是在計畫結束,我們提供的一個報告可以提供我們北市政府跟我們中央在整個政策上做一個有意義的、有幫忙的調整跟建議。
以上報告。
---------------
柯文哲:
這是一個要在萬華地區執行的大規模的社區流行病學的研究,要執行半年,需要5000名的參與者,所以如果有被抽到的人喔,被那個叫隨機樣本抽到的人,請大家協助。
這個研究是台北市政府有審查通過,中央衛福部也審查通過,然後再經過台北醫學大學人體試驗委員會再審查通過,所以它是一個相當有計畫要執行的計畫。
我們的目的還是要了解整個疫情的狀況,我想不管怎麼樣你知道,對疫情越了解,對我們台灣日後的防疫會更有幫忙,包括要不要打什麼第三劑這些,總要有一個科學根據,所以就…隨機被抽到的市民朋友,要拜託大家幫忙了。
好,謝謝大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