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8/11 北市府防疫記者會 柯文哲報告
https://youtu.be/3qGZFvj2JE0
柯文哲市長報告
市民朋友大家午安,今天中央公布的本土案例是12例,其中台北佔4例。
到現在為止全台灣新冠肺炎累計死亡人數已經到816人,台北市的這4例有2例是家戶內感染,其中還有一例是在隔離期間,因為解隔離之前要做一個篩檢被抓出來,不過還有2例是不明感染源,所以在過去這1、2個禮拜,我們每天還是有0到2個不明感染源。不多但是是一直存在,像昨天說加零,#我們心裡很清楚社區還是有潛伏的感染源,#所以隨時還是可能會跑回來還是要小心。
昨天做了1627個PCR篩檢,沒有找到陽性的案例,所以是0例。
從整個臺北市確診案例看起來,從表面上看起來,除了前面兩個禮拜很快就開始控制,就一路降下來,可是到現在為止就是每天1個、2個,這的確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真的要清零,#標準應該是28天沒有確診案例。到現在為止雖然是個位數,而且已經壓到每天可以說是5個以下,但是還是很清楚,尾端是就是1個、2個還是存在。
如同我以前講的,每次要決定台灣的甚至台北的政策,還是要抬頭看一看整個世界,所以事實上,從去年到現在我們每次開臺北市的疫情會議,一定要報告2個數字:一個是昨天全世界新增幾個確診案例,一個是昨天美國新增幾個確診案例。
還是要知道整個國際的局勢,這也可以預測台灣未來的狀況。另外,美國還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跟台灣的關係相當密切,所以必須嚴密地監控美國的疫情變化。我每次開玩笑說,看那個美國每日新增確診數目,比看那斯達克還準。
昨天全世界新增幾個案例?46萬,多的時候60幾萬,少的時候40幾萬,大概40到60萬不等。
我們看到最上面那條藍色條線,冠狀病毒還是一個在秋冬比較多的病,比較容易傳播的病毒,所以第一個波峰是在去年的十一月到今年二月,就所謂的北半球在秋冬的時候。第二個波峰就跟那個印度當時的大流行有關,我想大家也在電視上看過,當時印度死到會在路邊燒屍體的那種狀態,這是第二個波峰。現在你沒有看到,這第三個波又開始再往上走了,可是現在是七、八月,理論上冠狀病毒在夏天是活性比較低,所以事實上第三個波,很大的成分是Delta病毒造成的,因為變成變種病毒他的傳播力比較強。
目前看起來全世界的趨勢,第一個波是去年的秋冬,這個可以預測,因為這病毒本來就秋冬比較嚴重。
第二個波是印度的大流行,因為印度還是人口相當多,將近十四億,所以一個國家的大流行就可以把整個世界的確診案數往上拉。
現在在第三波,是Delta病毒,我們來看這個圖,讓我們最不安的地方是什麼?現在是八月,在八月每日新增案例數跟去年秋冬的時候差不多,可是你要知道這個病毒理論上在暑假不應當太流行,所以我們在七、八月的時候已經跟去年的冬天的數量差不多,去年八月的時候在哪裡呢?在這裡,很低的地方。這表示說,如果七、八月就很就已經這麼高,如果到了十一月、十二月會不會更高?這是我們要去思考的。
那另外,我們看看下面紅色那條線是美國,美國人口也相當多,三億多,從去年的三月大概一直都維持四萬還蠻平均的,一直到美國總統大選前一個禮拜多,從四萬開始往上飄,當時我就知道川普的選情危險了,因為怎麼會在投票前十天確診案數往上升,在選後美國政壇還是有點混亂,因為從那個數量看起來,可以看到這個紅色的這個波,這就是美國總統大選以後,到1月20日拜登交接那段時間,我認為整個美國政壇應該有些混亂,那拜登上臺以後,看那個確診人數開始下降。
最近奇怪耶!我看美國又開始在上升,多的時候可以到13萬,少的時候也有將近7、8萬,所以這一段時間美國的新增人數又上升。看這張圖更清楚,那個藍色的線是每天確診人數,紅色的線是死亡人數,不過因為它用兩邊的Y軸的刻度不一樣,不然會奇怪怎麼會死的比感染的多。藍色的每一格是五萬,那個算橙色的,每一格是一千,大概差五十倍。
我後來想一想為什麼台灣到現在為止確診者死亡率比較高,因為跟美國也是一樣,美國一開始的時候確診死亡率也是比較高,這等下會說明為什麼,然後後來就大概是一致,大概就它的死亡率就很穩,大概確診多死亡率就高。
最近這一個月的確診人數在上升,可是死亡人數沒有沒有增加,為什麼?因為美國的疫苗的覆蓋率已經相當高了,他現在打一劑的已經到了大概60%,打兩劑的50%,所以目前美國的戰略、策略大概是這樣,反正疫苗打過一劑已經60%,所以也不戴口罩、也不管了,就給他流感化。看美國、英國、新加坡,現在都是採用這個策略,就是疫苗打兩輪以後就不管制了,不要去干擾經濟發展就回復原狀,但是感染的人上升但是死亡的沒有上升,表示說重症需要住院大概沒有增加很多,意思就是說流感化。
看看美國、英國、新加玻的國家戰略,疫苗打兩劑、不管制、整個疫情就流感化、也不要去干擾經濟,這是美國的方法。我猜如果美國、英國、新加坡、以色列這樣幹的話,大概全世界國家會這樣跟進,#打疫苗的目的只是讓這個病毒流感化。
這是美國用每個月算每個月的死亡率,從2020年的1月一直看到現在,這個圖就蠻有意思,前面兩個月美國Case不多,死亡率也不多。去年四月、五月的時候,那時候美國一個月去算,他的確診者死亡率也是6.52%、6.16%,很高,跟台灣目前差不多,我後來看義大利也差不多是這樣,意思是說大流行前一、兩個月死亡率都很高,因為那個系統一下子遇到一個很大刺激,他還還需要點時間去適應,然後等到波峰過了以後,醫療體系開始適應死亡率就下降,大概就維持在一定的穩定。
今年二月的時候,死亡率有上升,這剛剛講過,這還是和政黨輪替有關係,我發現那個政權在交接的時候系統會比較混亂,在今年二月的時候,一般是1月20日交接,那個死亡率的反應大概就慢個十幾天差不多,二月的時候全美的新冠肺炎死亡率到2.8%,那之後又開始穩定。
最近美國在五、六月以後就開始解封,到八月看他的致死率0.47%,所以這個大概看起來比較清楚,就是說美國現在策略就是疫苗全部打,那不管制,因為打了疫苗死亡率還有需要住加護病房的百分比下降,死亡率降到0.47%,因為死亡率也已經低到一個他可以忍受的程度,所以他也不管制。
會講這些,大概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目前台灣的疫苗覆蓋率,臺北市算是最高的,第一劑已經接近50%,第二劑還是很低,才2%還3%還4%,還是相當低,跟美國的情況不太一樣,所以我們現在要注意的就是說,全世界的疫情還是蠻嚴重的,有些先進國家會採用不管制的方法,那是因為他疫苗打兩劑了,所以不管制,因為怕影響經濟。
在台灣目前疫苗的覆蓋率還不夠的狀態下,我們要解封還是要相當小心,因為全世界我看其他國家瞬間解封的,沒一個好下場全部都很慘,所以我們先從台灣的角度去檢查世界各國的狀態,再來決定台灣的戰略。
結論是這樣,#基於防疫跟經濟要取得平衡,#所以原則上我們還是會慢慢解封,但是在過程當中保持一個機警、很小心,有風吹草動再退回去,如果每天控制在零星1、2個,不明感染例1例、2例這種狀態下,那每天都在個位數,如果可以維持這樣的話,我們會慢慢解封。
#過程當中疫苗慢慢打,#保護力慢慢提高,大概就這樣撐過去。我覺得這個策略大概對整個台灣的經濟發展,應該是最安全。
也因為戰略確定了以後,就是小心的、慢慢的解封,所以,我們第一點:
從8月12日開始,教育局會進一步開放,戶外的場地可以容留人數上升到100,然後網球、羽毛球可以開始雙打,不過籃球會近距離接觸,暫時還要再等一下。
圖書館容留人數從20%上升到40%
動物園從每天3600上升到6000
天文館從每天上、下午,150增加到450,不過還是要預約制
兒童新樂園從1600到2000次
也就是說我們還是會慢慢放寬,但是就慢慢放,因為我很怕一下放太快會出問題
等一下我們的社會局跟教育局都會再說明我們的放寬的計畫,不過是這樣,因為已經八月準備九月要開學,所以目前我們學校不再支援打疫苗,要打疫苗就到醫院,如果人數太多就用花博,我們大概學校就不再去干擾他們,我們會清消完準備回歸學校的正常使用,大概是這樣。
等一下請社會局長跟教育局長再說明一下,我們8月12日跟下個禮拜的開放計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