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8 台北市防疫記者會 記者提問
記者:
520當天柯市長對所有台北市的醫護喊話,今天起施打疫苗由不得你,昨天卻說有6900劑的疫苗是因為醫護還在觀望,真的是因為醫護可以選擇不打嗎?目前還有多少醫護尚未施打,有哪些醫院剩餘的疫苗數量最多?
----------
台北市衛生局長:
關於這個疫苗施打的問題,我想大家都知道在這個疫情緊繃的時候,大家都期待能夠施打疫苗。但是大家也很清楚,我們得到的疫苗是相當的少喔,所以一方面我們中央也制定了這個疫苗施打的一個順序喔,第一類、第二類、第三類,特別在第一類的部分,不管是醫院或者基層的醫療院所,包括西醫、中醫、牙醫、中醫,那我們都希望說這些人員能夠普遍的…應該打的都打了,所以這是一個基本原則,我們也不會隨便打,也不會浪費。
那大家也知道從6月1號開始台北市分到5.4萬劑,那可以說是全國最多,相對於新北只有3.9(萬),其他的縣市更低。那在一個多禮拜裡面,當然希望盡快施打,不過我想要讓大家瞭解說,疫苗的施打不是在搶那個速度,當然越快打越好,也不是在搶說兩天、三天,我比誰快,應該是說該打的我們都施打。
所以在這部分,可以說第二類、第三類防疫人員、高風險,這個我們造冊,這個都沒問題,那在醫院的部份,我們也根據他的需要配發,那當然結果像有人說我們幾個大醫院為什麼還有剩,到昨天還剩了不少,最主要是這些 #台北市的醫療醫院忙著防疫喔,工作人員也很忙碌,也排班,前兩天也碰到假日,所以他們都按照順序去排班,所以有點慢的情形,不過這一部分,醫院都承諾在明天以前配發給他們的疫苗會全部打完。
基層的部分,基層也是擔任一個很重要的防疫工作,所以我們也尊重他們,也造冊請他們來打。
事實上在…結果我們同仁告訴我說,大概只有54%的正在打,當然,既然如果說有剩,那我們當然是接下來再依順序、再造冊、再請他們來打。
所以這個部分,其實也要讓他知道我們不會浪費,不是比速度而已。所以這部分,其實也陸陸續續都會打完。
那至於說,有人說我們台北市的醫師會跑到新北市去打,那我問我們同仁說 #這不可能,新北要打的醫事人員是要執登在那裡才可以打,所以這個是有時候,一些網路或怎麼樣,就這種講法,我覺得都需要去求證。所以台北市的醫事人員需要打的,我們都是優先來施打。
那至於說為什麼說有些人後來沒打?因為莫德納5月28號來台灣,那當然大家都很清楚,醫事人員對於莫德納的印象是比較好,所以難免就影響施打的意願跟比例,那今天中央也說,這個莫德納明天會直接撥到醫院去,本來市長是說,那你沒有打完的醫院就不給你莫德納,現在結果中央是直接撥到醫院去,當然現在沒打的,我希望他們都能打,而且我的了解,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這這批全國三成沒打的人員會打第二劑,所以這部分其實是有點亂了一個步驟,不過原則上,我們還是盡量,疫苗打在需要的人身上,而不是說匆匆忙忙把它打完,那最終來講,我想全國人民都應該知道,我們期待更多的疫苗,能夠讓全國70%以上的人都打兩劑,那才是根本,而不是一直在計較說哪一個縣市打算比較快、你還剩多少,#放心好了,#這些一定都會打完的,#而且打在需要的人身上。
----------
記者:
基層診所醫護抱怨自己根本打不到,甚至還要去新北打,傳出有耳鼻喉科診所的醫生在搶疫苗。另外,台北市是否上週才通知5000名社區牙醫師陸續施打疫苗,或是儘管被造冊,也一直在等通知,疫苗造冊施打流程到底哪邊出了問題?
----------
台北市衛生局長:
這個我剛剛是其實一併回答。
----------
記者:
陳時中今天在立法院針對有縣市喊出調整疫苗施打順序,強調施打順序當然是中央說了算,若地方未根據中央的目標施打群施打,將減配疫苗的分配量,請問市長的看法。
----------
柯文哲:
科學問題、科學解決,事實上我們..我覺得那個有時候媒體標題喔,都會…怎麼講,有誤差啦。
第一點喔,台北市從來沒有去說我們不會按照中央的順序打,我們有問題我們會跟中央講,像那個長照機構…就是說欸發現這是很麻煩的族群,所以那個長照機構的這種施打順序要往前移。
事實上喔因為本人是醫療專業啦,所以本於醫療專業講的,有道理,坦白講中央那些顧問群大部分都是我的同事,以前的同事,講的有道理,他們都會聽、會去改變。
所以,關於這個疫苗打的順序,到現在為止我並沒有去…我還是按照中央的,當然以前會講有一些例子說,那個飛機師他的機場工作那麼…那個航空工作人員…坦白講喔,以前在問說都已經公佈一個月,為什麼你不講?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根本不曉得那個3+11那件事情,從那個入境管制14天,後來變成7+7,後來變成5+9,後來變成3+11。但我知道,現在在立法院你知道,#雖然大家一直在追那個會議記錄,也說沒有會議記錄嘛。
其實有問題我都會舉手,因為我自己是醫療專業,看到不對一定說這個不行。不過是這樣啦,我想現在大家也比較謹慎,所以在疫苗的施打順序,台北市如果有意見,我會舉手跟你講說這個要改,#最近我們有講就是說那個長照機構的順序往前移,#中央也有接受。
所以這個目前在施打疫苗的順序,台北市跟中央並沒有什麼不同的意見。
----------
記者:
有聯合醫院的醫護人員抱怨,如果疫苗進來之後,還是由他們主力負責,為什麼不交給基層診所?這樣可以分擔大醫院的壓力。
如果是因為醫護太忙、人力吃緊,無法妥善安排打疫苗之後的人力,請問有改善的因應措施嗎?
----------
柯文哲:
這個打疫苗,其實這已經講過很多遍。
我們有第一線、第二線、第三線。第一線就39+1,如果這個還要再打更多,要在那個單位時間內打更多,就再補第二線上去,就是12區的健康服務中心,再加上我們大概有接近300家的合約診所,如果這個還不夠,那就要跳第三線,就是大型場館。
所以這個不會啦,這個我們都是…現在比較麻煩的是,因為我們現在整個疫苗進來的那個時程變來變去,第一個,我們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進來,然後進來多少也不知道,所以常常是1、2天前才接到通知說,這個要給台北市多少疫苗。所以坦白講喔,你要知道生產線的設計,如果你很固定給你,我就設計那個生產線最有效率運作,現在問題是…當然我也知道說現在中央到處….全世界在募疫苗,那個疫苗進台灣的量也是不穩定,所以坦白講喔,這個對我們來講也是很麻煩,因為你不可能說我去大型場館,今天要打一萬劑、兩萬劑,明天沒有疫苗。
所以有時候就是這樣,有時候中央宣佈說6月7號開始打疫苗都不用錢,其實我們開玩笑說後面還有一句話,打疫苗都不用錢,但是沒有疫苗,這有什麼用。但是我知道說目前的狀況就是這樣,不過這不要擔心,我們都有設計好,我們就按照你給我們的數量擴充生產線,這個我們我們會機動調整。
----------
記者:
儘管現在中央不強制24小時之內火化確診遺體,有殯葬業向市府爭取疫苗,收到衛生局的來函公文,直接寫抱歉,難以配發。議員質疑為什麼殯葬處同仁已經可以施打疫苗,那為什麼殯葬業不能優先施打疫苗當中?
----------
黃珊珊:
各位可以知道中央到地方的目前為止的開放順序都是第一類到第三類,也就是醫事人員,還有防疫的工作人員。防疫的工作人員包括中央跟地方的政府部門、第三類是有在第一線做防疫工作,包括防疫計程車等。
那殯葬業不是所有的人都可能會碰到染疫的人,那當然可能最後的處理,那他們會有一些處理的方式,有一些確診的案子可能是最後殯葬業會處理。
但是,就這幾次台北市相關的這些死亡的個案,其實殯葬業他們都有自己的SOP,那因為疫苗有限的關係,因為他不在這前面三大類,目前為止暫時沒有辦法排;如果疫苗充足的話,我想這個部分我們會盡快幫他們排進去。
----------
記者:
新一批莫德納上萬劑的疫苗即將要配發下來,台北市接下來規劃可以打到第幾類的人員?
----------
黃珊珊:
各位今天中央已經講了莫德納只有第一類,而且他是直接配發給醫院,不透過地方政府。
----------
記者:
由於台灣接下來疫苗種類將相當多,市長對於可能無法避免混搭打的問題有什麼看法?
----------
柯文哲:
科學問題、科學解決,我看很多論文喔,先打AZ,後面再BNT跟莫德納,這個好像…他說效果甚至更好,所以這個好像沒有問題。至於說到倒過來,先打BNT或是打莫德納,再打AZ,我好像沒有看到論文。
所以目前看到的論文裡面喔,我想這個科學的…我們寫論文通常是按照我們實際上有遇到的問題,因為AZ上市好像比較早,所以目前先打AZ,後面打BNT跟莫德納,這個OK,這個好像…而且他們說好像感覺上比兩次都打AZ的抗體濃度更高。至於倒過來的,我還沒有看到論文。
所以結論是這樣啦,這個結論就是先打AZ,後打BNT、莫德納,OK,那其他的目前還沒有很多科學證據,所以我一開始講啦,不過這目前…臺灣大部分都是AZ,沒有其他的,所以大家也不用煩惱這個問題。等到真的有很多疫苗再煩惱這個問題,所以有需要煩惱的問題再煩惱,那沒有需要煩惱的問題,你煩惱幹什麼?
----------
記者:
蘇貞昌說目標8月底會有1000萬劑的疫苗,要從三級警戒降到二級,是否要等8月,還是要等疫苗的施打覆蓋率達到6成,怎麼看蘇貞昌坦言國際疫苗供貨有問題,延遲到7月才能來。
----------
柯文哲:
什麼時候有疫苗可以進台灣,這條其實我們在…也是內部討論很久了,因為我們在想說…一下子老郭、郭董,一下子佛光山、一下張亞中,甚至我們在想說我們台北市要不要去買?
其實是這樣啦,這有很大問題就是說,其實買那個數量跟價錢是有關的,所以再怎樣你知道喔,地方政府是為中央政府在購買疫苗上面更有那個…我們叫bargain power,就是討價還價的能力。
所以是這樣啦,以前曾經有一度說什麼地方政府可以買,我當時就不太高興說,你要講就早一點講,我自己自謀生路早一點,今天都已經到這個地步,我想…我也搞不清楚到底台灣到底發生什麼問題?疫苗在國際上…其實我算一算你知道,目前全世界疫苗已經打掉20億劑,超過20億你知道,結果我們台灣到現在才拿到多少,美國是說要給我們75萬啦,不過坦白講喔,那是支票,拿到手才算,我現在…他說75萬,我不曉得什麼時候才會來,日本那個倒是比較阿莎力,124萬說來就來了。
結論是這樣啦,一般覆蓋率你知道,就是大概還是要70%以上才有群體免疫效果,如果那個覆蓋率不夠,你要放掉這個三級管制,感染人數就會上升了,所以這是一個很困難的題目,因為從其他國家的例子就是一開始管制,後來受不了就放開,一放開感染人數就上升,後來受不了再封城,所以來來回回好幾次。
不過我覺得是這樣啦,這個還是…所以我說我當時的主張嘛,國際上有認證的、價錢不是太離譜,能買就先買,買多少算多少,先打,然後那個管制能不能在不影響經濟的狀態下,看可以鬆到什麼程度,如果不行的話,大概就是要咬緊牙關撐住,三級管制,撐到疫苗看什麼時候來再講。
因為我對這個…坦白講,我們不是在中央,搞不清楚到底疫苗的狀況,所以你問我的話,我的策略就是「#以最低成本維持三級管制的效果,#撐到疫苗可以打到70%」,這是戰略。你說你沒有達到那個百分比就放開,那大家就要講好,感染人數會上去,就這樣。
----------
記者:
行政院長蘇貞昌上午到立法院報告,目前全台專責病房空床率還有55%,雙北目前量能還夠用嗎,有沒有不足的狀況?疫情期間,總統或蘇揆有無與市長通電話?
----------
柯文哲:
台北市喔坦白講,如果以後要去寫歷史你知道,5月24號到25,那兩天是台北市醫療能量最緊繃的時候,但是也因為我們…畢竟醫界還是台灣所有的企業部門裡面效率最高,所以我們在那個…從5月25一直到6月1號,他半個月當中,#我們防疫專責病房床數就增加1300,另外我們那個 #防疫專責旅館增加到1800,所以目前我們在台北市可以處理新冠肺炎確診的,有3100個床位,所以在目前,我們還好,而且我們現在已經壓到你知道齁,每天大概30幾個確診案例,所以目前我們雙北我想醫療量能是夠的,雙北沒問題。
至於說其他縣市因為目前疫情還不嚴重,所以目前為什麼台灣說專責病房空床率還有55%就是因為大部分都集中在雙北,雙北動員又相當快,已經完成了,所以就解決掉了。
----------
記者:
昨天市長針對國民黨提出排富發一萬元現金表示不大可能,不過今天民進黨卻連署提出直接發一個月最低薪資現金,現在藍綠都要現金,市長怎麼看?
目前雖然國民黨、民進黨以及民眾黨方面都有人表態應該排富發現金,可是針對現階段中央政府對於排富的規定,認定還是相當混亂,市長怎麼看?
----------
柯文哲:
其實這個有時候是這樣,應該要認真做事啦,不要認真做圖你知道,其實我昨天大概網路上看一看,那種帶風向啦又跑出來。
其實這樣啦,防疫、紓困、振興,其實更精確一下叫「防疫、紓困、轉型」。
防疫當然這個…我們醫療專業,還好啦,就是目前台北市防疫我想就一步一步穩定下來,就應該是解決了。
紓困這一部分喔,其實要問個人紓困跟企業紓困,我倒覺得是這樣,政治還是要想好再去做事,你現在那個12歲以下學童也發了,12到18歲的特教生也發,還有什麼導遊、計程車司機、農漁工,發了一大堆,我看一看他好像已經發了563億,已經發給363萬人。你現在如果還要再發一次,請問是在再疊上去還是怎樣?還是有發過的不用拿?搞不清楚,所以一開始我就說,政治還是要務實,不要亂喊價。
像昨天講那個題目,如果不分青紅皂白,每人給一萬,2300萬人,每人給一萬就是2300億,這個…這可能嗎?我不曉得,而且這個還沒有牽涉到什麼產業的轉型、產業紓困啦,那些都沒有講。
所以我倒覺得這樣啦,務實的去處理我們每天所遇到的問題,這個會比較合理一點。
----------
記者:
疫情的熱區要造冊,出動機動快篩隊,一個都逃不掉,請問依照什麼樣的標準來造冊,如何通知或是要求民眾出來?目前機動快篩隊每日篩檢及陽性的人數到什麼程度才算是撲滅的熱區?機動快篩隊的民眾可以自行向市府申請嗎?接下來打算在哪裡設快篩站?
----------
璩大成醫師:
在過去我們有分成熱區跟冷區,熱區的部分我們把它圍堵,冷區的部分我們想要把它殲滅。
在熱區圍堵部分,我們當初提出的策略是第一點,我們把邊界圍堵起來;第二點,我們在邊界的地方設了中興、和平跟剝皮寮三個定點的快篩站;第三個,我們就根據…特別是這個科技防疫,我們所找出來的「地形,人數,甚至家戶密集」的這三個標準,我們去尋找固定的點,然後派出機動防疫隊。
那比較好的消息包括這個機動防疫隊也有初步的成果,包括昨天我們黃副市長親自所挑選的定點,也篩出了確診的個案…等等,那麼逐漸在推動這樣的一個業務。
那我們目前看到的是 #熱區是會有在減溫的現象,那所以也相對的,我們發現在冷區其實有所謂的熱點,所以我們現在對於熱點也逐步的已經派出了機動快篩隊,根據剛才三個精準而簡易的標準來做定點的打擊。
那至於這個大範圍的冷區呢?我們仍然推動的是精實的疫調,能把疫調精簡到第一個,溯源,第二個,節流。
溯源,我們就是追朔他可能的感染源,然後從源頭把它截斷,或者找出更多的其他的可能的感染者
節流就是從我們這樣的一個疫調的結果,把可能的這個確診者或者是接觸者,把他找出來來處理。
----------
黃珊珊:
機動快篩隊他們的出動的原則,原則上,只要重要…像上一次文化大學,他沒有大規模需要快篩的,這些我們不希望他大規模移動的情況下,我會出動機動快篩隊,但也有一些企業會打電話來說,他們公司有人確診,然後裡面有五、六十個人,希望我們出動機動快篩隊。
只要在台北市區的,其實都可以由公司通報我們,我們請那個防疫的巴士,可以把他載到快篩站來,因為我們的機動快篩隊出到你的地方,第一個,我們要先準備好你的名冊,也就是說像文化大學他就把名冊造好,然後我們要把所有的條碼、標籤全部都做好,帶到現場,直接快篩、直接裝在實驗盒子裡面,我們就要送到實驗室,也就是說我們沒有辦法在快篩隊的時候是在現場,然後隨時隨機讓大家進來。
那快篩站本身那邊有電腦相關的設備,所以如果沒有辦法事先造冊的話,我們都希望他能到快篩站去;那如果他是比較大規模或數量多的話,通報我們,我們會請防疫巴士去把人帶到快篩站,所以不是每個有相關的、需要快篩的數量的,就可以調動所謂的快篩隊去。
那快篩隊必須要事先做造冊。
那萬華區比較重要是現在還是最大的熱區,那萬華裡面有非常重要的兩個地方,一個是第一漁果,有農產運銷,還有我們的漁產公司,這兩個地方都是台北市我們的民生供給必需的地方,那不管第三級或第四級管制,這個地方都不會停止相關實物的這些拍賣跟相關的批發,所以這裡是我們重中之重,所以我們在機動快篩站會優先到第一漁果市場以及環南市場,來確保台北市在食物提供還有相關的生鮮提供的情況不受到任何影響,所以我們會先到這兩個市場來做快篩。
那其他的民眾可以來向我們申請去做機動快篩,那我們希望你有100個人以上,第二個我們希望你先造好冊,這樣子我們機動快篩隊去的速度才會快。
----------
記者:
疫情三級管制,台北市是否比照高雄媒合餐飲業跟計程車建立送餐的平台,由市府補助車資,讓計程車投入外送行業?
----------
柯文哲:
這個問題,其實我們最近喔,本來市場人流很多啦,#本來想說要發展電商加物流來疏散一些要去市場的人流,後來發現你知道,PChome從5月15號以後聽說業績成長了5倍,所以我想你們也知道,最近我們台北市的那種外送、快遞行業,停止運送那個生鮮食品,所以這也是一樣啦,常常危機就是轉機,當然這次的這個新冠肺炎這種危機你知道,造成很多行業的打擊;但是倒過來你知道,電商物流整個生意就有上升。
所以,這個我們明天會討論,看怎麼用,我們如何把這些計程車的人力可以挪去幫忙物流,這個可以思考看看,因為目前在台北市物流的需求量成長5倍,
所以這的確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項目。至於怎麼做?法令、保險什麼要怎麼做,我們盡快把它訂一個方法出來。
----------
記者:
有一名李小姐上個月20號確診,衛生局人員告知隔離旅館跟醫院都沒有空床,要求他待在家中多喝水、吃營養一點,但他症狀越來越嚴重,沒有辦法就醫,也沒有藥物治療,市府有掌握這樣的狀況嗎?
----------
柯文哲:
差不多在20天前,這是20天前的故事嘛?沒有錯,在當時是這樣,因為當時我們整個…這次的疫情你知道,這次最危險就是5月24到25那兩天,我們大概有三十幾次救護車在馬路上找不到醫院可以送病人進去。不過在我們這個醫療量能快速擴充以後,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我想這個李小姐應該是病好了,所以才有力氣出來寫這文章,20天前就是這個樣子沒有錯,不過這問題已經解決了。
----------
記者:
有資深記者晚間被發現在住處輕生死亡,讓外界感到相當震驚,而法醫對其進行核酸檢測,發現採檢結果呈現陽性,確定感染新冠肺炎,請問衛生局有掌握相關的狀況嗎?
----------
黃珊珊:
這個案子目前為止,其實也是一樣的問題,也就是他在生前如果是確定有確診的話,那就會被我們所列管,那現在看起來是法醫進行核酸檢測才發現,也就是死後確診,就這個部分,應該是在他有懷疑的時候把它做了相關的核酸檢測。那目前為止,我們事後還是要去瞭解一下。
----------
記者:
今天上午市府首度啟用視訊的市政會議,效果怎麼樣?未來是否會考慮連下午的防疫記者會都改採這樣的方式?
----------
柯文哲:
其實我們防疫記者會本來就已經變視訊,以前在我前面是一大堆記者,還有督麥,我想那個要恢復大概要很久以後。
至於我們今天是第一次整個市政會議,我們大概50個人,全部用視訊,我想是這樣啦,凡事總有第一次,就是…我也說我們開過以後我們會檢討,哪個地方還要再改進。所以這個視訊會議喔,這個大概也是時代潮流啦,我覺得可以更有效率,而且更方便,反正是這樣嘛,危機就是轉機,所以不是防疫、紓困、振興,是防疫、紓困、「轉型」,整個國家的產業、政府的運作方式都要跟著轉型,才有辦法去應付後疫情時代的需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