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8 台北市防疫記者會《快篩試劑問題》
記者:
目前針對文大、壹電視的群聚快篩,市府都是使用安特羅的快篩劑,但有民眾一狀告上中央,這款篩劑的偽陽性率太高,市府有掌握數據嗎?未來是否還會使用同款的篩劑?
所以因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的教研部,特別是我們的胡老師,針對幾乎5種以上的試劑都有非常清楚的分析,數據都非常的清楚。
那至於第二個問題說這個偽陽性的部分呢,那是這樣,這個快篩試劑它檢驗出來有陰性、有陽性,那要去校正PCR是陰性、陽性,所以這樣子二乘二就有四個數字。
雖然是非常清楚的4四個數字,可是從這個流行病學上,它因為交叉比對的關係,高達6到8種的專業名詞,那這個部分我們也非常清楚的知道:
其實重點在於所謂的「陽性預測率」,也就是說當我們做快篩的時候,我們說他「陽」,最後真的是「陽」,這個叫做「陽性預測率」。
那另外一個專有名詞叫做「靈敏度」,就是反過來說,當最後結果PCR出來了以後,那麼所有的這個陽性個案數要占多少百分比。
那這兩個數字當然都是越高越好,可是在實務上很不幸的,這兩個經常是呈現一個蹺蹺板的概念,一個高、一個就可能稍微低一點,所以這個在選擇上其實我們可以把數據攤給所有的決策者去做選擇。
那我們在這過去的經驗也發現一個實務上的去狀況,就是前線,同樣是醫療端,#在前線篩檢的人會希望所謂的陽性預測率要高,我當場做出來說你是「陽性」,最後你真的是「陽性」。
不過總是有幾個不是的,所以不喜歡說有這種PCR出來不是陽性的狀態,可是另外一部分來講,當時我們快篩說他「陰性」的,真正PCR出來了以後,結果是「陽性」的個案,這個部分 #從管理端來看反而是比較危險,也就是你把人家當初先放回去了,然後發現他是陽性,你還得把他追回來,這個令人擔心。
但是連這個部分呢在市長的要求下我們也深入去研究,那還好的是這一個部分我們就去看它的 #CT值。
聯合醫院的的數據顯示,這樣的族群…也就是當初快篩「陰性」,結果PCR「陽性」,CR值大於30,也就是現在中央標準是可以放心回家的這一群,#高達60%在這個族群裡面。
所以這個部分,市政府充分的掌握了資訊,甚至我們也發現說其實以前教科書上就有講,整個的所謂的「陽性預測率」也好、「靈敏度」也好,會隨著大環境的陽性的…疫情的嚴重度來做變化,所以當你疫情下降的時候,那麼在這個感染率比較低的族群,比如說壹電視、文化大學的個案,最後他的其實陽性個案非常少,所以那個數字會劇烈的上下浮動,所以這個部分市府有非常充分的掌握,以上報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